| 谁也没想到,5月那场印巴空战结束后,印度空军的首个重大反应不是检讨失败原因,也不是反思大量采购却在实战中溃败的阵风战机,而是决定继续大规模引进阵风——更惊人的是,同时还传出要从俄罗斯大量引进苏-57隐身战机的消息。9月12日,印度空军向国防部提交了引进114架阵风的方案,标志着这项采购已经从“想要”进入了“启动流程”。紧接着又有报道称,印度拟一次性采购140架苏-57,并在本土建立组装线——两种战机的引进规模都相当庞大。 外媒披露,印度计划先直接从俄罗斯引进两个中队的苏-57,然后把完整的组装线搬到印度,最终在当地组装出五个中队,总数达140架。报道还称,俄方愿意把苏-57的源代码、生产和销售合作开放给印度,允许印度把自己的雷达和传感器等航电系统整合进去。结合此前几次有关印俄苏-57合作的传闻,以及印度在5月战败后仍计划大量采购阵风的事实,这一切并非毫无可能。 展开剩余71%那么,为什么印度要同一时间大量采购不同来源的新型战机?事实上,这暴露了印度空军当前既有的实际需求,也有心理层面的焦虑。 第一,印度确实存在大量换装的实际需要。现役机队里有近300架苏-30MKI、约32架阵风、60余架米格-29、40余架幻影-2000和100多架美洲虎等。其中米格-29、幻影和美洲虎等机型已经到了需要退役或换装的阶段。印度原计划用国产LCA替代这些老旧战机,但LCA产能低、升级困难,进展不顺,导致国产替代无法如期完成。同时,印度空军还打算把战斗中队从31个扩大到42个,这就使得对新战机的需求更为迫切。 第二,从心态上看,印度习惯用“数量”来弥补性能短板。即便5月的战斗结果清楚地展示了阵风在实战中的不足,印度仍不愿承认这是性能或战术体系问题,而是寻求外在借口,例如质疑对方导弹性能“虚标”。因此,印度选择一次性大量采购阵风和苏-57,表面上是补充战力,实际上也带有“用数量堆性能”的意图:如果少量的阵风打不过对手,那就用更多的阵风来弥补。 第三,印度急于获得隐身战力的现实。隐身战机在现代制空作战中的优势十分明显。早年印俄合研的FGFA(即T-50/苏-57的衍生项目)曾是印度获取第五代能力的希望,但项目谈崩后,印度投入的资金付诸东流。国产AMCA隐身战机进展缓慢,来不及在短期内服役。因此,在无法从美国引进F-35、与美方关系又不稳定的情况下,苏-57成了印度较为现实的选择。 然而,大量采购新飞机并不必然带来战力提升。首先,印度空军的作战体系仍显落后,长期依赖地面指挥和传统战术,数据链与预警机、战斗机之间的实时信息共享并不成熟。相比之下,巴基斯坦近年来强调“多域作战”,把电子战、无人机、地面防空、预警机和战斗机整合起来,形成了较为现代化的协同体系。在5月冲突中,巴方凭借信息化手段和战术调整取得了显著效果:关闭雷达、保持无线电静默、依靠预警机提供数据、快速发射导弹后返航,减少与印度空军正面接触的机会。 其次,巴基斯坦并不需要在数量上与印度硬拼。巴空军更注重“精而强”的小规模精锐部队和体系化作战能力,只要继续深化体系建设并适时引进若干先进战机(例如出口型的歼-35等),就能在实际对抗中维持优势。因此,即使印度未来列装数百架阵风和苏-57,也不一定能轻易扭转地区空中力量的均衡,除非它同时进行深层次的战术、体系和指挥控制改革。 总体来看,印度此刻的批量采购决策既有合理的补充需求成分,也掺杂着短期应激反应和对“数量至上”老思维的延续。要把新飞机真正转化为有效战力,单靠买机不够,还需同步推进作战体系、人才训练和信息化建设。否则,大量战机只会变成又一笔昂贵但效果有限的装备堆积。 发布于:天津市
|